高度警惕“娘炮形象”背后的审美偏狭

2022-01-15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期,整治娱乐圈乱象受到公众高度关注,“娘炮形象”一词也引起网络热议。其实,我们反对“娘炮形象”,反对的不是多样化的审美文化,不是高效的市场机制,更不是平等的性别秩序,而是反对资本裹挟下的不良文化审美现象和发展趋势。

  不可否认,近年来,借助资本运作和商业包装,在影视剧和综艺节目中频频出现一些“娘炮形象”。他们“故意打造人设”,造型“浮夸”,举手投足间宣扬“个性”,一时间成为了所谓的“风尚”而侵染了社会审美和大众视野,甚至对青少年审美趋向产生了不良影响。

  在最浅层面,“娘炮”是一种语言现象,它由表示“少女”和“母亲”的词根“娘”,和表示“有经验”的词缀“炮儿”(老炮儿、职场炮儿)构成,在字面上表示在女性行为和气质上很有经验的人。有人考证,该词较早的公众亮相是在某些青春偶像剧中,女主骂男主“娘炮”。当然,在“阳刚”之外,男性审美和男性气质是多样的。但必须看到,“娘炮形象”虽和阴柔的男性审美有关,其实却有着根本不同,是一个利用了阴柔、经过媒体美化的产业现象。

  内地娱乐尤其是偶像行业,在引进日韩偶像工业模式基础上,已经发展成了今天“全民制作人+练习生成团出道”的模式,进而全面“发扬光大”的道路。这就有了今天内地娱乐偶像工业年复一年生产出的一茬又一茬的有着高度同质化和套路化形象的偶像产品。由此,资本打造“娘炮形象”的问题也呈现愈演愈烈之势。

  事实证明,行业的发展是期待“不同”的。如今,在女性审美领域,千篇一律的“白幼瘦”和“网红脸”已经反噬行业自身,审美疲劳的民众开始追求更加有辨识度的形象。因而,从行业健康角度来看,恰恰需要的是有魅力的审美和人格、有差异的产品和品牌。另一方面,偶像自身亦苦“娘”久矣。为了维持行业灌输给他们的那种单一的、所谓的“受欢迎”形象,他们不得不时刻节食、随时精致,甚至不惜削骨整容,在已经很“卷”的审美赛道上努力应对同行间的激烈竞争,还必须认清现实,面对隔年就被下一茬偶像替代的危机和命运。而更为重要的是,被如此精神文化食粮“投喂”的民众也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愿:演技在线的老戏骨再次成为香饽饽,甚至于“四大天王”时代的怀旧照片被网友翻出来,复古风又开始流行。

  但是行业的困境、从业者的苦楚、民众的不满都难以改变资本的行为。在没有外力介入的情况下,资本在这条已经要被“耗”尽的审美道路上,究竟要再奔多久,我们很难判断。文化产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当有着逐利性和滞后性,并已被资本左右的市场无法做出有效调节时,宏观调控就显得尤为重要。今天,市场在文艺创作生产的配置中起到的作用愈发重要,文艺从业者在自律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的调控功能、行业自身的引导和自律功能,对不良现象和行为进行及时纠偏,是当前应该迫切解决的课题。

(编辑:单鸣)


阅读31
分享
写评论...